大館對談:霓續系列

大館對談:霓續系列

螢聚微城工作坊

霓續

霓覓步行

深入霓虹

日期及時間

2023年8月7日 - 9月7日 7pm – 8:15pm

地點

賽馬會立方

費用

大館Fan 尊享節目,免費

簡介

大館對談:霓續系列霓虹於藝術上的漣漪

日期:9月7日(四)
時間:晚上7時至8時15分
地點:賽馬會立方
語言:廣東話(設英語即時傳譯)

一直象徵著無限商機與繁榮富庶的香港霓虹,經過了差不多一世紀的發展和衰微。這變化萬千的視覺語言在藝術家和設計師的眼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引發了一連串霓虹衍生的美學和風格,泛起的漣漪觸及攝影、電影、設計、藝術、甚至音樂內。今次對話的講者將探索香港的霓虹文化、從霓虹黃金時代所散發的靈感、及其於藝術世界或更廣泛的未來影響。

主持:
郭瑛(大館資深策展人)

講者:
楊嘉輝(多領域藝術家及作曲家)
郭斯恆(香港理工大學傳意設計系助理教授)
曾憲寧(「燈火闌珊」電影導演)

大館對談:霓續系列 - 保育霓虹的努力
日期:8月14日(一)
時間:晚上7時至8時15分
地點:賽馬會立方
語言:廣東話(設英語即時傳譯)

香港霓虹招牌曾作爲經濟和旅遊發展的重要指標。而為了確保招牌的可見性,店主經常以更闊更高的霓虹招牌設計作為藍圖,整體地創造出獨特的香港夜景。

面對現時科技發展、市場需求、公眾目光、城市規劃等因素,香港的霓虹招牌逐漸消失。幸運的是,本地的保育組織,包括「霓虹交滙」,正在努力保護這些具象徵意義的招牌。他們從與店主談判、拆除後儲存招牌,到為招牌展示作準備工作,都不遺餘力。

是次節目邀請了「霓虹交滙」總經理陳倩雯分享其機構的保育工作,與霓虹招牌承辦商和招牌擁有者一起探討各角色在保育上的參與,並談及近期一次招牌拆除、修復和展覽的經驗,於對談中向大家揭開一些深入的霓虹保育細節。 

主持:
梁梓豪(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

講者:
陳倩雯(「霓虹交滙」 總經理)
徐錫安 (太平館董事總經理)
梁榮輝 (霓虹招牌承辦商)

大館對談:霓續系列 - 保育文化及歷史建築
日期:8月7日(一)
時間:晚上7時至8時15分
地點: 賽馬會立方 
語言:英語(設廣東話即時傳譯)

一個城市的外貌和結構組織,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的發生變化。城市要適應新的挑戰、追上技術創新,滿足各種需求;它必須向前發展。這過程中出現的變化無疑值得記錄,因為這樣能為城市及身處其中的城市人找到自身的定義。變化的遺跡至今在城市的歷史和性格中形成了重要的部份。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香港的霓虹招牌,曾經是香港街景的著名特色。由於城市的變化,目前正逐漸從公共空間中消失。

「霓續」 展示了保護霓虹燈的其中一種方式,因此我們另外邀請了三位講者,分享他們在保育研究、諮詢和管理方面的努力和經驗,讓大家了解在文化遺產保育時,決策過程背後的理論概念、各種考慮因素和實際情況。

主持:
Dr. Christina Bartosch ( Recollect Art Care Asia Ltd. 創辦人及總監)

講者:
Dr. Matthias Beitl (奧地利民間生活及藝術博物館總監)
朱慰先博士(香港大學園景建築學部副教授及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創會成員)
黃雋溢 (圓融品牌顧問創意總監、@nowllloading 載物責任編輯及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客席講師)


講者簡介

Christina Bartosch
朱慰先
Matthias Beitl
黃雋溢
梁梓豪
陳倩雯(「霓虹交滙」 總經理)
徐錫安 (太平館董事總經理)
梁榮輝 (霓虹招牌承辦商)
郭瑛
郭斯恆(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楊嘉輝
曾憲寧

Dr. Christina Bartosch是一位受過國際教育、經驗豐富的藝術史家。她在巴黎(學士)、倫敦(碩士)和維也納(博士)學習藝術史後,參與了多個研究和展覽項目(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奧地利館),並在維也納創辦了Recollect Art Care,為私人藝術收藏家及其藝術品遺產提供藏品管理服務。自2022年移居香港以來,她已將客戶群由個人擴至機構,並正在進一步開發和調整她的服務,以適應東南亞市場。Christina是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成員,曾在奧地利藝術史學家協會(VöKK)的董事會任職。

朱慰先是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副教授,曾是DOCOMOMO Hong Kong(國際現代建築、遺址和社區文獻和保護委員會)香港分會的聯合創辦人和前任主席。她是城市歷史學家,接受過設計和保育方面的培訓。她的主要研究課題是社會和文化過程如何構成環境建築的形式和意義,以及對當地社區有何影響。她的英文著作有 Building Colonial Hong Kong: Speculative Development and Segregation in the City(Routledge,2022),並合編英文著作 The Speculative City: Emergent Forms and Norm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多倫多大學出版社,2022)。

出生於1967年的維也納, Matthias Beitl在維也納大學修讀歐洲民族學 / 文化科學。並於維也納經濟與商業大學修讀出口貿易。從1994年至1999年,他在烏克蘭中部完成了有關歐洲民族學的最終論文,1996年起在基茨堡城堡民族學博物館工作。 

自2003年起,他擔任維也納奧地利民俗生活和民俗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自2006年起擔任副館長,自2014年起擔任館長。 

他在2007年至2013年期間擔任國際民族學博物館委員會(ICME)董事會成員。自2014年起,他擔任奧地利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並以其公司fourcon推行各項文化項目。 

黃雋溢,圓融品牌顧問創意總監、@nowllloading 載物責任編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客席講師。

有見及整合設計的崛起,他的團隊更熱衷於探索傳統和創新的平衡。自2018年,他們已與超過二十個50年以上的老字號合作。項目獲得了多個媒體的認可,並獲眾多獎項。

學術方面,Westley是《品牌體驗 : 過去、現在與未來》(CUP,2023)的作者。他現正完成《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家》,一個有關香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法家的研究,並預定於今年底發布。

香港文化工作者,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

專注推動社區文化遺產保育,策劃和執行文化保育項目。曾出版《守下留情》系列,記錄消失中的社區歷史和老店文化,也策劃了《城市字海-香港城市景觀研究》,探討香港的招牌文化,推動文化地景保育。

自2017年初回流香港後,陳倩雯全心投身於本地文化保育工作,並逐步被認可為城中首位及唯一女性霓虹保育者,並於2020年應邀加入「霓虹交滙」 。 她把不願意看到香港霓虹因大眾對它缺乏認識而全然消失的想法轉化成她堅持迎難而上的動力,這種態度亦慢慢地感染了越來越多商戶、本地霓虹工作者、品牌及個人等一起支持香港霓虹。她其中一長遠主要目標是希望能令本地傳統霓虹工作者找到自己的定位及聲音。

太平館餐廳第五代傳人,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工商管理系,後參與管理太平館業務。 徐錫安自幼受家族薰陶,對飲食產生濃厚興趣,近年致力中國西餐飲食文化與歷史的研究,曾著有《共享太平》及《盛世太平》二書。

梁榮輝於1990年成為霓虹招牌承辦商,與客戶協調有關招牌安裝或移除工作,由設計丶畫圖丶屈管丶棚架丶安裝丶電工等至申請有關部門許可証都是工作範圍內。客戶包括電器代理丶銀行及錶行等。自2020年翠華霓虹招牌保育工程後,Peter和TNX已多次合作,完整保育數個香港霓虹招牌。

郭瑛現任大館資深策展人,2013-2021之間一直以獨立策展人身份策劃展覽。在職業生涯中,她曾與本地與海外的藝術文化機構合作,範圍包括策劃雙年展、美術館展覽及其他商業合作,以及為藝術家策劃不同項目。她的研究型策展實踐結合當代視覺藝術中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包括特定場域委任製作、表演、電影及錄像。

郭瑛過去曾擔任第五屆愛彼藝術創作委託計劃:月逝無聲許方華個展的策展人、Peer to Peer: UK/HK 2020的藝術總監,受香港大館及衛爾康基金會邀請,策劃展覽「疫症,都市:既遠亦近」(2019),同時她也是 LOOK 國際攝影節的首席策展人(2017),並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擔任香港館策展人,以及於M+博物館策劃「楊嘉輝的賑災專輯」(2017)。在成為自由創作者之前, 郭瑛曾在2006年至2012年間擔任英國曼徹斯特華人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郭斯恆喜愛街道觀察和視覺民族志研究,著作有《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2017)、《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2018) 、《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2020) 和《香港霓虹招牌手稿——餐飲篇》(2021)、《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2023)及 Fading Neon Lights: An Archive of Hong Kong’s Visual Culture (2023)。

楊嘉輝的創作橫跨多個學科領域,作品形式涵蓋聲音、表演、錄像及裝置等。2017年楊嘉輝代表香港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在香港館舉辦題為「Songs for Disaster Relief」的個展。他曾獲得寶馬藝術之旅獎、Prix Ars Electronica 聲音藝術和數字音樂傑出獎,並於2020年榮獲首屆希克獎。

他曾在世界各地的機構舉辦展覽,當中包括紐約古根漢博物館、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紐約Performa 19 雙年展、悉尼雙年展、科欽-穆吉裏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林茨 Ars Electronica 藝術中心、卡塞爾文獻展之卡塞爾電台廣播和都靈瑞寶迪戈基金會等。近期的個人項目包括:阿姆斯特丹 De Appel 藝術中心、杜塞爾多夫美術館、愛丁堡大學塔爾波特瑞斯美術館、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香港 M+ 展亭、東京森美術館、京都建仁寺兩足院、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美術館,以及迪拜賈米爾藝術中心等。

他的作品被諸多機構收藏,包括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香港M+、東京森美術館、釜山當代美術館、耶路撒冷以色列當代藝術博物館、迪拜賈米爾藝術中心、巴黎及舊金山卡蒂斯特基金會、斯圖加特及柏林 ifa – 德國對外關係研究所、香港驕陽基金會及K11藝術基金會、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曼徹斯特索爾福德大學藝術收藏、瑞士希克藏品、馬德里r/e藏品、東京田口藝術收藏、香港Akeroyd Collection、伯格收藏、Living Collection,以及瑞銀藝術藏品等。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及巴黎索邦大學電影系,畢業後開始擔任編劇、 導演工作。其執導首部電影《燈火闌珊》刻畫香港霓虹文化及人情,探討保育香港霓虹燈的可能性。電影獲得多個亞洲影展奬項及提名,更是唯一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香港電影,亦參展多個海外影展,包括荷蘭鹿特丹及紐約亞洲電影節等,將香港的霓虹文化帶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