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對談

大館對談—夏日學社 #4 許煜與Hans Ulrich Obrist對談《藝術與宇宙技術》

大館對談:「誰是誰」— Sarah Morris與Tobias Berger對談

大館對談:監獄系列 – 「療癒之牆」:藝術的復和力量

大館對談:監獄系列 – 殘損的香港筆跡:戴望舒在香港與中西區文學地圖

大館對談:監獄系列–超越圍牆隔膜

大館對談:「觸手可及」系列–構建一個自然向好的香港

大館對談:「觸手可及」系列–烽煙下的文化遺產

大館對談: Transformative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Hong Kong, Macao and Mainland China–25 Years of an Evolving Model

大館對談:「觸手可及」系列 –「疫境」自強

大館對談: 性別關係商議–歷史的啟示

大館對談:17至18 世紀音樂的經典性與詮釋 朱利奧‧迪亞里士奧與簡寧天對話

大館對談: 哭嫁歌 – 龍躍頭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館對談:藝聚青年

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 – 對談 3
城巿中的性別、權力和文化遺產

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 – 城市遺產的創新

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 – 對談 2
以自然與文化建構城巿適應力及可持續性

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 – 對談 1
以文化、藝術、創意令城巿煥然重生

大館對談:真相的幽靈

大館對談—巴黎聖母院 – 如何在廿一世紀重建哥德式傑作?

大館對談—國際建築保育系列

大館對談
同陌生人跳隻舞

大館對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誕生

大館對談—柏林國家歌劇院之復修

馬鞍山精神:馬鞍山鐵礦場遺址地景保育

CHAOS: 夏永康 × 井上嗣也

二十世紀遺產:多元香港故事 – 應用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二十世紀遺產的歷史主題體系」

大館對談—翻遍石頭 —— 從香港到墨西哥的物質之旅

大館對談—共融保育與文化聯繫:培養人和地球復原力

大館對談—夏日學社 #4 許煜與Hans Ulrich Obrist對談《藝術與宇宙技術》

大館對談—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大館和外灘美術館

大館對談—以人為本: 從社區敘事到規劃與設計

大館對談—讓經典成現代:Frank Gehry翻新費城藝術博物館的藍圖

大館對談—朝氣蓬勃的海濱古蹟新藝術區: 澳洲華素灣2/3號碼頭的活化

大館對談 — 潛藏的創新: 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活化專案

立下根基:《布拉憲章》與文物價值

中國和意大利的書劍文化

治癒建築:「慈山 · 心導遊」身心洗滌之旅

古蹟重生: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路燈修復工程

香港殖民地的犯罪、正義與刑罰

表面以外:細談歷史建築物的油漆保育

創造宜居城市:仰光建築保育和發展的融合

記憶之外: 從法國到澳門的建築保育

日期及時間

2021年10月21日 7:30pm-9pm

地點

賽馬會立方
洗衣場石階 (即時直播)

費用

免費

簡介

由於「大館對談—夏日學社 #4 許煜與Hans Ulrich Obrist對談《藝術與宇宙技術》」反應熱烈,登記名額已滿,活動當日我們將會於洗衣場石階增設即時直播,歡迎各位蒞臨。直播現場座位先到先得,不設粵語傳譯。

大館對談邀請到致力鑽研科技與思想的哲學家許煜與著名策展人兼英國蛇形畫廊藝術總監Hans Ulrich Obrist(小漢斯)對談,並發佈許煜的最新著作《藝術與宇宙技術》(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2021)。

多年來,許煜和小漢斯在柏林、紐約、倫敦和香港等地,曾就許氏的著作,還有兩人對法國哲學家Jean-François Lyotard(尚-法蘭索瓦·李歐塔)於1985年策劃的展覽「Les Immatériaux」(非物質)的共同興趣,進行了一系列對話。許煜的最新著作《藝術與宇宙技術》,描繪了一條從希臘悲劇思想,到控制論邏輯,進而到中國山水畫美學的綫索,並著手解決當代技術變革對藝術和哲學所帶來的挑戰。他提出的問題是:圍繞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論述,如何重新理解藝術經驗的多樣性? 許煜從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和海德格爾的哲學終結論出發,勾劃了一道陌生的思想軌跡,以重新思考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係這次對談將從許煜的新作引申到當前對藝術、技術與哲學的重要討論。

本次活動是大館對談X夏日學社#4公開座談特別活動。大館對談每月舉行,匯集了來自當代藝術、建築、遺產等領域的傑出人才,帶領觀衆發現新的藝術交流和遺產保護的傑出實踐。夏日學社為期兩週,專為香港及亞洲學生而設,包含一系列大專以上程度的研究課程及公開講座。夏日學社旨在讓學生與來自海外及香港重要的藝術理論及思想家、策展人、藝術家、哲學家學習,親聆教益。

夏日學社#4「大流行後的未來」邀請七位學者運用另類的教學和知識創造方法,分別探討在疫病大流行之後,未來藝術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藝術與技術的新關係;城市的隔離政策;新的親緣關係等。

公開講座將以英文進行,現場設粵語即時傳譯。


講者簡介

許煜
Hans Ulrich Obrist(綫上)

許煜是一位致力研究技術問題的哲學家。他在倫敦金匠學院師從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 1952-2020)撰寫博士論文,其後獲德國呂訥堡大學哲學教授資格(Habilitation)。他有多部專著已譯成十幾種語言,包括《論數碼物的存在》(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2016)、《論中國的技術問題:宇宙技術初論》(Urbanomic,2016)、《遞歸與偶然》(Rowman & Littlefield,2019),以及《藝術與宇宙技術》(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2021)。他合編了《後物質展三十年後﹕藝術、科學和理論》(Meson,2015),主編《自動化後的哲學》(《今日哲學》2021年第65卷第2期)等書籍和專刊。自2014年起,許煜擔任是「技術與哲學研究網絡」的召集人,目前為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的評委。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

Hans Ulrich Obrist(1968 年出生於瑞士蘇黎世)是倫敦蛇形畫廊的藝術總監。此前他是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自 1991 年首次舉辦 「World Soup」(世界湯)(廚房展)以來,已策劃過 350 多個展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Do It」(動手做)系列 (1993至今)、曾在倫敦(1995)、巴黎 (2015)、紐約(2016)和米蘭(2017)展出的同名展覽「Take Me (I'm Yours)」(請拿走我(我是你的));以及第 14 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瑞士館(2014)。Obrist 還共同策劃了「Cities on The Move」(移動城市)系列(1996-2000)、「Laboratorium」(實驗室)(1999);在曼徹斯特(2007 )和巴塞爾(2009 )的歌劇式群展 「Il Tempo del Postino」(郵差的時間),以及 「11、12、13、14、15 個房間」系列(2011-2015 )。Obrist 最近的展覽包括在法國阿爾 LUMA Arles藝術中心 的 「IT'S URGENT」(十萬火急)(2019-2021)和意大利設計師 Enzo Mari的回顧展(米蘭三年展,2020)。抗議數碼時代令書寫消失的「The Handwriting Project」(手書計劃),自 2013 年起一直在 Instagram 上進行(@hansulrichobrist)。

Photo courtesy of Kevin Abosch


大館禮遇

此節目參加者尊享「大館禮遇」, 憑禮券可於指定商戶享有多款餐飲及購物優惠。

詳情: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