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策劃
(參與08.09, 13.09, 17.09, 20.09 及 22.09.2022演出)
蕭偉中是爵士低音大提琴手、大提琴手、爵士樂團指揮和作曲家。自九歲起學習大提琴,早年已橫掃多個音樂獎項。
蕭氏旅居海外十年,由劍橋大學完成電腦科學碩士學位到矽谷從事高科技工作,漸漸重拾對音樂的熱愛,毅然放棄高新厚職,回港創自己的音樂路,執起低音大提琴立志要成為爵士樂手,積極參與及創作不同創意音樂項目,並與多位本地及外國知名爵士樂手合作。 蕭氏多年來亦獲邀到各音樂節表演,如:2015年澳門爵士周、2016年及2017年度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2018年韓國大邱國際爵士音樂節、2020年及2021年度自由空間爵士音樂節。
在過去10年,與蕭氏合作最有代表性的夥伴莫過於是曾獲格林美音樂大獎提名的Howard McCrary。蕭氏以音樂總監身份帶領22人樂團於各大中華地區多次演出,並在2013年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兩場爆滿 “Peace and All that Jazz” 音樂會,廣受好評。
2018年,蕭氏製作了首張個人專輯《SPIN》,由環球唱片發行,推出首兩個月有六星期在HMV爵士專輯排行榜第一位。
在新冠肺炎下,蕭氏已製作超過100場以上的網上串流音樂會並上傳至其主理的Youtube頻道《Innonation Studio and Productions》,希望在疫情下與一眾音樂人繼續演奏音樂,令藝術性音樂能夠延續。其中,蕭氏策劃了《香港麵家爵士樂》系列,以本土文化結合爵士樂帶出新的可能性並接觸更多不同地域的聽眾。此構思其後得到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得以繼續推動本土行業的同時亦進一步推廣爵士樂
(參與07.09.2022演出)
從小喜愛唱歌,大學於洛杉磯主修心理學,畢業後在當地修讀爵士音樂/聲樂一年。在同學和老師身上學習的過程中,對音樂越來越着迷,也體會到自己對表演有着原始一般的熱情。她於2018年回港,開始以個人及樂隊的名義活躍於大小場合的演出。2018年加入瞬.樂團青年樂團, 在兩年間接受一系列的爵士樂演奏訓練,導師包括爵士樂教父羅尚正及爵士結他手/作曲家張駿豪。秋彤同時亦開始以創作去展現其空靈的聲線。她於2021年5月在監製蘇道哲的指導下,灌錄與張駿豪共同創作的單曲《雙》。
(參與 07.09 及10.09.2022演出)
爵士結他手及作曲家。畢業於荷蘭的Prins Claus Conservatorium,師從Frank Wingold及Joost Van Schaik。
(參與07.09.2022演出)
陳錦明彈奏低音結他多年,師隨本地著名低音結他手曾德康,並於2009年曾負笈美國於ThePlayers School of Music跟隨世界著名樂手Jeff Berlin研習音樂。隨後多次於香港夏日音樂節、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藝穗文化節、CLOCKENFLAP音樂節等演出。十多年來於不同音樂會、晚會、商業活動及宴會等表演並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參與08.09.2022演出)
曾兩次獲英、美國際音樂賽冠軍的朱芸編出生於香港,七歲在父親薰陶下 學習二胡、高胡和板胡,十一歲連奪香港校際音樂節二胡深造組、高胡深造組和板胡深造組三項冠軍,史無前例。旋以香港代表身份赴英參加威爾斯靈閣嶺國際音樂賽 (Llangollen International Musical Eisteddfod),於 53 個國家選手中奪民 族音樂組總冠軍。2012 年底,赴三藩市參加美國公開音樂賽 (United States Open Music Competition),奪全場總冠軍。早年,也是亞洲民族器樂獨奏賽、香港紫荊杯音樂賽和雨果中樂獨奏賽的冠軍得主。2015 年 10 月獲邀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伉儷和英國威廉王子伉儷表演二胡,2016 年 7 月再受威廉王子邀請為其私人宴會演奏二胡,並在 2017 年 2 月為泰國公主 Rajadarasri Jayankura 演奏二胡。2018 年 1 月 於香港體育館舉行的《一萬天荒愛未老周慧敏30 週年演唱會》擔任二胡獨奏表演嘉賓,並在 6 月再於香港體育館為《張敬軒降兩度演唱會 2018》演奏二胡。
朱芸編不僅於各類賽事掄元連番,更頻獻藝於中外樂壇。其足跡遍及英國、美國、法國、荷蘭、瑞士、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及中國內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時響譽遐邇。期間獲西安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和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音樂學府邀請舉行專場音樂會和講座。
2013 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交響樂團伴奏下,成為首位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表演的中樂演奏家。2016 年為高級時尚雜誌 Hong Kong Tatler 拍攝封面, 並獲選為100 名最具潛質及影響力的傑出青年之一。朱芸編亦為多套電影、電視劇與紀錄片錄製二胡 ,例如 2019 年的荷李活科幻電影《哥斯拉 II:王者巨獸》、2017 年的《追龍》和《悟空傳》、2016 年英國廣播公司 (BBC) 的紀錄片《Between Clouds and Dreams》及英國電影協會(BFI) 的紀錄片《Around China with a Movie Camera》,和 2014 年的《竊聽風雲 3》等等。
作品方面, 朱芸編在 2022 年為 viutv 的《IT 狗》配樂、2021 年為郭子健導演的《古董局中局》配樂。2019 年為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程小東導演的武俠電影《誅仙》配樂,並且為電影創作插曲《情意結》,由周深演唱。
朱憑《哪吒之魔童降世》奪得《第十二屆華語金曲獎》的年度最佳原聲配樂,此片在中國內地票房突破 50 億,為中國歷史票房亞軍;2017 年為郭子健導演的魔幻電影《悟空傳》配樂,並且為電影創作插曲《空》,由台灣歌手林志炫演唱;同年亦為驚悚電影《素素》全片配樂,該片入圍了《第 41 屆加拿大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及《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2016 年為英國廣播公司 (BBC)的紀錄片《The Story of China》配樂。
朱芸編曾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的全額獎學金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修讀電影音樂和音樂製作,並取得碩士學位。本科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修西方音樂學和作曲,並同時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修讀小提琴。
(參與08.09.2022演出)
自學爵士鋼琴、編曲及作曲家。從少發掘及發展對各音樂風格的興趣,中學時期開始為學校作曲、編曲及做電影配樂。及後深研爵士樂,研究其與前衛金屬、後搖滾、古典樂等融會貫通。2012年與友人Marcus Ho, Anna Fan and Kenny KC Lin組成樂團《m.a.R.K. 岩藝雅奇》,於2013年發表首張迷你專輯《Jump Start》,融合現代爵士樂與西非敲擊樂,隨即於北山、北京、香港等爵士和世界音樂節演出。2017發表了第二張迷你專輯《White F-Lies》,加入各種節奏結構和故事元素。2019年參與《爵士盛會-傳奇與延續》,和Magda Giannikou合作演出。
2018年與Joyce Cheung合作編曲及監製CY Leo《LOST IN TIME》音樂製作。
現分別為樂團ARICLAN和The Majestic G成員。近期致力研究以人為重,靈活有效率的音樂教學方法。
(參與08.09.2022演出)
陳衍光是香港教育學院音樂系首位主修爵士樂的畢業生,師承羅尚正。畢業後陳氏考取獎學金入讀紐約The Collective音樂學校鼓樂系,跟隨Peter Retzlaff、Ian Froman、Chris Coleman、Kendrick Scott 及 Mike Mitchell 等國際知名鼓手修習技藝,於海外其間更與多名美國紐約著名爵士樂手Theo Hill、Sean Conly、Isamu McGregor、Sebastian Noelle 及 Ole Mathisen 現場演出及參與錄音工作。陳氏於2016年回港,隨即成為本地最活躍的爵士樂鼓手之一,經常獲邀與包以正及羅尚正同台演出,廣獲好評。
(參與09.09.2022演出)
四位才華出衆的民間藝術家匯聚一堂,組成Kitchen Ceilidh演繹凱爾特音樂和舞蹈,其靈感來自加拿大東海岸、設得蘭群島和愛爾蘭。
憑藉多年的表演經驗,Kitchen Ceilidh 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表演團體,它藉鑑了 ceilidh(凱爾特傳統)的經驗:凱爾特人傳統中的音樂、舞蹈和慶祝傳統。
振奮人心的fiddle小提琴曲調、優美的旋律和充滿活力的舞曲-Kitchen Ceilidh 為演出帶來興奮和熱情。
樂隊成員:
Sean Softley(吉卜賽小提琴)、Nazar Tabachyshyn(手風琴)、Johanna Goodlad(鍵盤)、Maria Gillis(愛爾蘭踢踏舞)
(參與10.09 及 21.09.2022演出)
黃德聰近年在多個本地及海外的爵士音樂節中演出,包括北山國際爵士音樂節、臺灣爵士音樂節及卑利爵士音樂節等。2014 年他與本地四位爵士樂手組成爵士樂組合一筆書In one Stroke,於2016年推出組合的首張同名大碟。並在2016、2017完成他們在歐洲、台北及台南的演出。
他們亦參與了國際爵士馬拉松音樂節,與世界知名的爵士樂小號手 Alex Sipiagin在伊利沙白體育館一同演出。同年,黃德聰與關家傑四重奏亦參與了在文化中心,由康文署舉辦的 jazz re-visit。
在 2019 年,黃德聰以項目總監的身份參與了康文署舉辦的文化大使計劃,於全港 18 區作出一連串的表演和工作坊。
現時,黃德聰為陳奕迅世界巡迴演唱會的樂隊的低音結他手。
(參與10.09 及17.09.2022演出)
對於音樂家而言,李駿銚Dean Li起步較晚,他在15歲時開始學習爵士鼓。Dean從演奏流行曲開始了鼓樂之旅,在他的朋友將他帶到他的第一場樂隊表演之後,Dean就接觸了廣闊的音樂世界。大學一年級。經過多年不同音樂風格的探索,Dean不滿意專注於演奏一種音樂,並一直試圖將其演奏擴展到不同類型。
(參與12.09.2022演出)
香港創樂團由凌藝廉於2008年成立,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當代音樂組合,一直致力為觀眾帶來高水平的當代音樂演出。樂團多年來演出了不少當代音樂大師的經典名作,並為多位本地及海外作曲家的新作舉行首演。香港創樂團曾參演香港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統營國際音樂節(南韓)、ECHOFLUXX新媒體、藝術、音樂節(捷克)、CYCLE音樂及藝術節(冰島)、上海當代音樂周、北京國際音樂節、臺灣香港週、新舊藝術博物館現代音樂節(澳洲)、香港音樂系列(英國倫敦) 以及於亞洲協會紐約、三藩市等地巡演。香港創樂團自2012年起成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是次演出成員:
Kuna Kim(小提琴)、William Lane(中提琴)、陳詩韻(小提琴)、陳朗瑚(小提琴)、潘澤然(大提琴)
(參與13.09.2022演出)
身兼鋼琴手、作曲家、編曲家、監製,並屢獲殊榮。自從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畢業後,他活躍於世界各地,演出足跡遍及紐約、阿姆斯特丹、柏林、巴黎、倫敦、台北、大阪等。
雷柏熹奪得台中爵士鋼琴比賽冠軍,並於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國際爵士樂比賽中進入準決賽。他曾出席 EUROPAfest、台中爵士音樂節、美國 JENerations 爵士音樂節、日本金沢爵士音樂節、 Clockenflap、自由爵士音樂節等。
作為活躍作曲家,雷柏熹曾為電影《懸紅》、《喜歡你》、《追龍》等創作配樂;亦為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和香港舞蹈團的製作提供原創音樂。除爵士樂外,為擴闊其音樂領域,雷柏熹亦獲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頒發全費獎學金於香港演藝學院修讀碩士,深造傳統及電子音樂。
流行音樂方面,雷柏熹常與本地樂隊 RubberBand 合作,其作品受廣泛好評。他們合作監製的大碟《Easy》,獲商業電台頒發叱咤樂壇「至尊唱片大獎」;又曾兩度兩度奪得 CASH 金帆音樂獎「最佳樂隊演繹」獎項。二〇二〇年,他們再度聯手製作《i》大碟,以爵士大樂團風格貫穿整張專輯。雷柏熹亦為陳奕迅擔任世界巡迴演出「Eason Says C’mon In」之琴手。
雷柏熹屢次與外地爵士樂團合作演出其原創作品:他曾分別獲台北爵士大樂團及日本京都作曲家爵士大樂團邀請擔任客席指揮及鋼琴,先後於嘉義國際管樂節及大阪巿演出。他自己的樂團(雷柏熹爵士大樂團 Patrick Lui Jazz Orchestra)於二〇一九年夥同紐約色士風大師 Will Vinson 為香港爵士馬拉松作開幕演出。翌年,應邀出席自由爵士音樂節,於西九龍文化區與李安琪演出兩場向爵士傳奇 Billie Holiday 致敬的多媒體音樂會,座無虛席並獲一致好評。國際方面,樂團獲美國爵士教育協會邀請於其二〇二一年之年度會議上演出。
雷柏熹的爵士大樂團專輯《Sonder》於二〇二〇年發表。專輯於紐約著名錄音室 Systems Two Recording Studio 灌錄,團員全為紐約本地爵士樂手,更邀得小號大師 Alex Sipiagin 為兩首曲目作客席演奏。專輯的錄音、混音及母帶後期製作由兩屆格林美獎得主 Mike Marciano 包辦,並由 Sony Music 發行。
(參與16.09.2022演出)
The Magical Kora 是世界音樂組合,演奏風格涵蓋傳統及當代。樂隊靈魂是香港難得一見、來自西非的 21 弦非洲豎琴(Kora),樂隊成員將演奏其他非洲鼓及西洋樂器,帶來風樣獨特而多樣的音樂。樂隊紮根於傳統西非音樂,在此基礎上加入當代的音樂元素,注入爵士樂的即興精神;樂隊跨越不同文化和地域,穿梭傳統與現代,帶來原始又現代、貼地而清新的音樂。
成員:胡燦克寧(西非民族結他/演唱)、 區泳雯(敲擊/演唱)、梁家怡(和音)、Dan Lavelle(結他)、Jimmy Pittman(低音大提琴)
(參與17.09.2022演出)
崔展鴻-香港音樂作家、結他手。
積極參與文化及音樂創作,曾為慈山寺、Boston ALEA III 室樂團、香港芭蕾舞團《香港酷-悟了個空》撰寫原創音樂。2019年為電影《再見UFO》負責配樂監製和作曲,同年為芬蘭導演Mika Kaurismäki電影Mestari Cheng 監製片尾曲。
曾獲邀參加EUROPAfest及多個亞洲音樂節,演奏個人原創作品。
(參與19.09.2022演出)
張文蕊 (小提琴),活躍的多元化演奏家,演奏足跡遍及亞、非、歐及南、北美洲25多國家包括卡內基音樂廳、巴比肯音樂廳、威格摩爾音樂廳、維也納音樂廳及上海音樂廳等。
現為羅曼四重奏,及Contrast小提琴丶薩克斯管及鋼琴三重奏(分別於2014-2015 及2017-18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駐校重奏)之成員,以及香港浸會大學兼任講師。2011-2017曾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副樂團首席,並曾參與倫敦交響樂團之演出。歷年多次以不同樂團首席身份錄音,其中為Bridge Records錄製的一張唱片更獲提名拉丁格林美獎。張氏先後於英國倫敦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及美國伊士曼音樂學院取得雙碩士及博士學位,攻讀期間擔任卡素文教授之助教,亦頒授予卓越助教教學大獎、最佳博士生講座音樂會大獎及優秀室樂大獎。曾應邀香港,美國,馬來西亞及泰國教授大師班。
(參與19.09.2022演出)
周止善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RAM),師隨藤川真弓教授,並以優等成績考獲小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及教學文憑。其演奏足跡遍及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泰國、馬來西亞及中國a內地等,曾接受香港電台第四台「樂壇新秀」訪問及作錄音演出,亦曾為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曼森樂團錄製唱片。周止善於2012 年獲選入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並於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及BBC逍遙音樂會中演出。
周止善同時為羅曼四重奏和Duo Volce口琴小提琴二重奏之成員,並於2014年獲邀以Duo Volce身份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之「2014社區文化大使」計劃。
(參與20.09.2022演出)
居於美國德州及紐約多年的香港爵士吉他手關家傑活躍於紐約、香港及臺灣。以獎學金考進並畢業於北德州大學爵士演奏學士,然後考進並畢業於紐約皇后大學爵士演奏碩士。於2016、2017及2018年的 International Songwriting Competition進入準決賽。
關家傑曾經參與多個大型爵士活動,如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臺中爵士音樂節(主舞台)、臺北爵士音樂節(主舞台)、香港 Jazz Up 爵士馬拉松、香港爵士教育音樂節等與多位國際級樂手演出及錄音:Stefan Karlsson、Dayna Stephens、Fabian Almazan、Linda May Oh、Johnathan Blake、Orlando Le Fleming、Glenn Zaleski、Paul Bollenback、RogerioBoccato、Sean Wayland、David Smith、Daiki Yasukagawa、Kazu Kumagai以及台灣鼓王黃瑞豐等。
關氏第一張爵士大碟《Petrichor》獲得第31屆金曲獎最佳專輯、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作曲提名。其後憑著最近發行的《Invisible Architecture》,與鍵盤手Jordan Gheen、鼓手Matt Young一起於第33屆金曲獎獲得「最佳製作人」獎。
(參與21.09.2022演出)
黎梓希,是於香港年輕一代活躍的爵士樂歌手。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主修 古典音樂(長笛)、副修 爵士研習(聲樂),曾獲院教頒發多個音樂演奏及學業獎學金。
習笛師承香港管弦樂團長笛手 Olivier Nowak。對她最大影響力的歌手是Angelita Li, Ella Fitzgerald, Lalah Hathaway 和 Gretchen Parlato.
(參與21.09.2022演出)
鋼琴家、作曲家李梓禾(Bowen Li)畢業於聖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自2018年以來,他積極與香港音樂家和藝術團體表演和合作,例如中英劇團、無極樂團、張駿豪與瞬.樂團及導演蔡明亮。他參加的音樂節包括爵士盛會-傳奇與延續2019,自由爵士音樂節2019及香港節2019—藝匯上海。
(參與22.09.2022演出)
香港第一隊研習及演奏正宗探戈音樂,並忠於探戈發源地阿根廷的風格之組合。樂隊又多位熱愛者和專業樂手組成,除了為提升本地對探戈音樂的認知和演出水準外,樂隊成員多次邀請外國資深樂手(台灣、日本、中國內地、阿根廷等地)參與多項舞會和音樂會的演出。
(參與23.09.2022演出)
玖拾弦樂四重奏於近年成立,四位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樂手,成員包括小提琴手陳銘澤、楊善衡,中提琴手鄭民浩和大提琴手林心宇。他們分別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美國史提芬奧斯丁州立大學、及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成員:陳銘澤(小提琴)、楊善衡(小提琴)、鄭民浩(中提琴)、林心宇(大提琴)
(參與23.09.2022演出)
Cong 四重奏於2015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積可斯音樂學院成立,理念是室樂蘊含人文歷練,屬每個社會的寶貴資源。成立至今,他們的樂蹤已遍及亞洲、歐洲、美國各地。Cong 四重奏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駐校藝術家、阿姆斯特丹荷蘭弦樂四重奏學院的四重奏成員,以及歐洲「音樂之道」的青年藝術家團體。
Cong四重奏多次獲獎,包括2019年東京薩爾斯堡莫扎特室樂國際比賽第一名及大獎、比利時克羅采國際音樂比賽室樂組第二名;又是多個國際室樂大賽的決賽入圍者,包括2021年荷蘭愛因荷芬的史托利歐尼室樂大賽。四重奏的成員曾參加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四重奏研討會、羅伯特曼恩四重奏研討會、海費茲國際音樂學院的阿殊堅尼斯—郭斯巴姆室樂研討會、冰島哈帕國際音樂節的四重奏研討會、日本小澤征爾國際音樂學院的室樂研習會等,並成為南韓平昌大山嶺音樂節的室樂駐場四重奏。
四重奏的名字 「CONG」由創團成員的姓氏組成,同時暗示四位創團成員來自香「港」(兩字英文發音相同)。
成員:戚耀庭(小提琴)、黃立恆(中提琴)、鄭恩浩(大提琴)
(參與24.09.2022演出)
別樹一格的KORVI是少有的爵士弦樂四重奏。由爵士提琴手Kenneth Li帶領,盛載著其於英國留學深造時的感知和啟發,不論歐美爵士樂經典還是原創樂曲,KORVI的演繹都散發著獨特而色彩豐富的歐式自由感,探索律動、即興演奏與弦樂四重奏之間的化學作用。2021年錄製的原創單曲《MERA》,現已於各大串流平台上架。
成員:Kenneth Li(小提琴)、Samuel Huang(小提琴)、Samuel Lau(中提琴)、Tim Tong(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