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學社

夏日學社 ——「未來公地」

夏日學社 ——「未來公地」

夏日學社」公開卓越講座:Martha Rosler 與 Rirkrit Tiravanija對談

「夏日學社」許煜公開卓越講座:公地抑或碎片

「夏日學社」詹明慧公開卓越講座:活在未來——當代藝術的外來公地

「夏日學社」Ramon Amaro 公開卓越講座: 機器診斷 —— 種族與認知的問題

日期及時間

2019年8月5日 - 16日 (05-09.08.2019/12-16.08.2019)10:15am-12pm

地點

A 倉工作室

費用

$1000

簡介

夏日學社,一個為期兩週,為香港及亞洲學生而設的計劃。包含一系列大專以上程度的研究課程及公開卓越講座。旨在讓學生與重點藝術家、哲學家、藝術理論及思想家近距離學習。

「公共資源」如空氣、水、地球、科技或醫療等均屬你我。源此信念,「未來公地」將引領學生研精覃思,探索「可持續發展社區」的可能性。

申請截止日期:7月26日。請將履歷和一篇500詞的例文寄至 learnart@taikwun.hk

學費:$1000港元,包括10場研討會、4場講座、一件獨有的紀念品以及一張結業證書。本活動可以爲有需要學生提供學費資助。

本計劃由李林嘉敏設計及統籌。

日期 時間 節目 地點

05-09 & 12-16.08.2019

10:15am-12pm 「未來公地」課程 A 倉工作室 及 賽馬會立方
06.08.2019 7pm-8:30pm

「未來公地」公開卓越講座 - 拉蒙·阿馬羅(Ramon Amaro)

賽馬會立方
09.08.2019 7pm-8:30pm

「未來公地」公開卓越講座 - 詹明慧

賽馬會立方
13.08.2019 7pm-8:30pm

「未來公地」公開卓越講座 - 許煜

賽馬會立方
16.08.2019 7pm-8:30pm

「未來公地」公開卓越講座 – Martha Rosler + Rirkrit Tiravanija

賽馬會立方

 


「未來公地」參與教授:

詹明慧
詹明慧(Alice Ming Wai Jim)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滿地可協和大學當代藝術教授和民族文化藝術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作爲一名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和文化活動組織者,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當代民族文化和全球藝術史、媒體藝術、國際藝術展覽和明辨性策展研究。2018年,她與人協同編輯了RACAR秋季特刊《什麼是明辨性策展?》(What is Critical Curating?)。作爲Artexte文獻中心當代藝術研究獎得主,詹明慧與人一同在滿地可召集了2019年全球亞太藝術交流研討會(GAX)——“當代藝術中的亞裔原住民關係性”。她當前的研究計劃包括亞裔加拿大藝術史和亞非原住民未來主義美學

Martha Rosler
Martha Rosler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理論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首屈一指的當代女性主義論述評論人。Rosler的創作涵蓋攝影、錄像、裝置、照片蒙太奇和行爲。她還發表了逾十五部研究著作和文章,從中探究了攝影與藝術、公共空間、交通以及公屋和無家可歸等等的角色。Rosler曾就讀紐約布魯克林學院,而後轉至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於1974年在該校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她的錄像作品《廚房符號學》(Semiotics of the Kitchen,1975)得到了廣泛展出,在這部戲仿烹飪節目的作品中,她使用幽默來提示傳統女性角色的暗示,體現出她一直關注的男權社會中女性對象的地位問題。

Ramon Amaro
拉蒙·阿馬羅(Ramon Amaro)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視覺文化講師。種族與科技的研究考察的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研究中牽連的文化偏見,而拉蒙的作品卻發自工程邏輯與數學哲理。

拉蒙此前曾任鹿特丹新研究所數碼文化研究員、通用汽車公司品質設計工程師以及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項目經理。

Rirkrit Tiravanija
生於亞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Rirkrit Tiravanija,被各界譽為同輩中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拒絕以媒介作為分類的描述,結合傳統的物件製作、公開以及私人的行為藝術表演、教學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公共服務以及社會行動。他是2004年古根漢美術館Hugo Boss大獎的獲獎者,在獲獎展覽中的作品包括一個海盜電台(以及教公眾製作海盜電台的DIY教程)。Tiravanija還獲得了直島當代美術館授予的倍樂生大獎,以及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授予的Lucelia藝術家獎。他目前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許煜

許煜,哲學家,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客座副教授。他自2012年起任教於德國呂納堡大學哲學研究所以及中國美術學院;他也是法國巴黎西蒙東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和俄國莫斯科Strelka建築設計學院客座教授。他關於技術和媒體哲學的研究發表在各國際期刊如《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Metaphilosophy》、《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Parrhesia》、《Angelaki》、《Cahiers Simondon》、《Deleuze Studies 》、《Intellectica》《Krisis》、《Implications Philosophiques》、《Jahrbuch Technikphilosophie》和《Techné 》 等。他合編了《後物質展三十年後﹕藝術、科學和理論》(30 Years after Les Immatériaux)(Meson 2015),他的英文專著包括《論數碼物的存在》(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 )(貝爾納‧斯蒂格勒序,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2016)、《 論中國的技術問題》(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Urbanomic, 2016)以及《遞歸與偶然》 (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Howard Caygill序, 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Spring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