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標牌自助導賞:望左望右

歷史標牌自助導賞:望左望右

路線長短

30 分鐘

檢查點

9 個檢查點

簡介

建築群結役後留下的歷史標牌,在重塑歷史故事有著重要作用。2020年6月的「望左望右:歷史標牌」展覽展出不少現時被儲存的標牌,但建築群各處仍有很多已經回到它們原有位置的標牌。不妨透過這條路線,展開尋找歷史標牌的旅程!


入境處域多利中心

於建築外

1979年以前,大館是一個「一站式」機構,設有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直至1980年代,殖民地政府廢除讓內地人在與香港市區親人聯繫後可取得居留權的「抵壘政策」,大批來不及登記的人士被列為非法入境者,由入境處域多利中心處、拘留及遣返。入境處域多利中心的辦公室遍佈建築群各處,現時奧卑利閘外面的門牌顯示當時中心的辦公時間。


中區警長宿舍

營房大樓自落成至結役一直以來都是警務人員落更後的好去處。除了警署飯堂、更衣室和娛樂室外,這大樓顧名思義也是營房的所在地。每個警員在營房裡有自己的貯物櫃,這裡也是他們更衣和休息的地方。昔日在營房裡設有多張碌架床,警員當夜更後如需立即接早更的話,就可在這裡小睡片刻。這裡標示的N.C.O.S.指員佐級警務人員。


1號警崗

於建築外

雖然現時正在進行復修工程,但前方04座外牆花崗石上塗有的「1」字樣仍然隱約可見。事實上中區警署其他位置也塗有其他數字,大部分在大樓的外牆,這些數字與昔日的一項防禦機制有關。以往如警署受到外來襲擊,當值警員會迅速到槍房提取裝備,再到相應的編號位置站崗以作防禦。退休警員沒有警署受襲的記憶,不過他們記得當時偶有演練,確保所有警員對機制有基本認識。你能找到遍佈各處的其他數字嗎?


望左望右

於建築外

你後方04座和06座之間的位置,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用作小型車輛的泊車位,在亞畢諾道迴旋處可見。加上砵典乍街是警署的主要人車出入口,工作人員於是在面向泊車位的這道牆上寫上「望左望右」字眼,提醒司機和從06座宿舍出來的人士留意兩邊情況,免生危險。


國際仲裁中心及警隊文職人員協會

於建築外

旁邊的紅磚建築是1914年落成、1979年結役的中央裁判司署,也是建築群中最早結束原有功能的建築。其後大樓轉為其他用途,包括最高法院附屬樓以及國際仲裁中心。除此之外,其他紀律部隊亦有使用大樓的空間作社團會址。這裡的標牌就是昔日警務處文職人員協會的門牌,協會曾使用大樓地面層作會址。正因大樓曾被用作各種非司法用途,原有的法庭設計多年前已不復存在。


3號拘留室

於建築外

最早期的中央裁判司署於地面層(即此樓層對上一層)設有兩個法庭,並透過獨特設計以樓梯連接法庭和地窖拘留室。候審人士會被帶上拘留室旁邊的樓梯,直接押解至法庭被告欄,不必在大樓外面被押送。此處的標牌是昔日拘留室的入口。你可以到地窖的歷史故事空間了解更多此大樓的建築特色。


後閘

於建築外

眼前的閘門現時通往大館後勤位置,然而在域多利監獄尚在運作的年代,這道閘門是非法入境者被遣返的必經之地。1980年代,入境處域多利中心在建築群設立,觸犯《入境條例》的人士被羈留於此。當他們即將被遣返時,會經由這道「後閘」被押送離開監獄。這閘門亦是警署和監獄的分界。昔日閘門旁設有一個木製貯物櫃,基於保安理由,職員進入監獄工作前需要把隨身物品存放在閘外。


清潔人員

於建築外

域多利監獄結役前,囚犯多數為羈留人士,因此不用參與正式的監獄工場工作。不過監獄的日常雜務仍然由囚犯分擔。這些較輕省的工作包括洗衣和清潔。這裡的黑板當時用作標示每天負責不同清潔項目的囚犯。在半開放空間E倉低層旁邊、現稱「洗衣場石階」的位置,以往是監獄洗衣工場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