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裁判司署

中央裁判司署

路線長短

15 分鐘

檢查點

3 個檢查點

簡介

舊稱巡理府的一座裁判法庭於1841年落成,是現址最早發展的建築物之一,為時任首席裁判司威廉.堅上尉執行公務的地方。現在你可透過這條路線,走進1914年落成的第三代法庭,探索中央裁判司署在香港司法制度發展扮演的關鍵角色。

2個地點
15分鐘


3-1 中央裁判司署的變遷

還押候審
這是當初用作收押候審人士的拘留室,他們就是坐在牆壁兩側的長凳等待審訊。

1970年代中期,大量越南船民湧港,其中不少犯事人就被收押在此。時至今日,越南船民在牆上留下的塗鴉依然清晰可見。

儲存歲月的士多房
在拘留室旁邊是一間士多房,現在成為展示中央裁判司署經歷變遷的地方。

名副其實的「馬騮戲」
歷年來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在這裡發生 。

例如在1916年的某次審訊期間,竟然有一隻猴子闖入法庭,引起混亂。然而,牠可不是一隻「非法入境者」,而是總探長Murison督察在中央警署飼養的寵物。

飛來橫禍
在編年表的中段,你可以看到一隻鞋子的繪圖,代表著一個發生於1970年的有趣故事。

一個憤怒的被告竟然脫下鞋子,擲向當時的主審裁判司賈施雅。裁判司固然不高興,而犯人亦因藐視法庭而被加判六個月的刑期。可是裁定這名被告有罪的並不是賈施雅,而是著重維護法庭莊嚴的裁判司高富。

一個時代的終結
中央裁判司署於1979年結役,其後大樓改作最高法院附屬樓、國際仲裁中心、入境事務處辦公室,以及多個警隊會所的會址。

中央裁判司署的生活
在編年表的末段,你會看到一段有關前法庭職員分享親身經歷的影片,細訴他們於1960至1970年代期間的所見所聞。


3-2 開庭

法庭的重生
中央裁判司署於1979年結役後,大部分原有裝潢已被拆除。由於法庭內嚴禁拍攝,所以並未有相片作紀錄 。現在你所看到法庭的內部裝潢,便是根據前法庭職員所憶述而製作的簡化設計。

地牢的拘留室有一條連接法庭中央被告欄的樓梯,但這並不是傳說中「秘密通道」。當年販毒集團首腦「跛豪」之妻鄭月英的審訊展開時,這條樓梯正正被傳媒廣泛報道。

環顧法庭,你會看到律師、法庭書記和傳譯員的所屬位置,而記者席則在一旁。

你可以安坐觀賞投影在裁判司席後方的動畫片段,了解裁判司Lindsell於1915年審理一宗案件的過程。案件的外籍被告被控拒絕支付人力車車資,並襲擊當時的負責警員。